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智能穿戴产业2015年度发展预测报告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5-01-01 19:23:56   浏览:9958次  

导读:2014年的智能穿戴产品可谓大爆发,但是商业化的普及却并没有概念火爆。可穿戴产品从谷歌眼镜、娱乐控制、儿童监护、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服饰到通讯等领域,资本云集,技术比拼加速。 1、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技术路径 在资本的推动以及媒体的关注下,智能...

2014年的智能穿戴产品可谓大爆发,但是商业化的普及却并没有概念火爆。可穿戴产品从谷歌眼镜、娱乐控制、儿童监护、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能服饰到通讯等领域,资本云集,技术比拼加速。

1、2014全球可穿戴设备技术路径

在资本的推动以及媒体的关注下,智能穿戴技术进入了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但从目前全球的技术路径来看,智能穿戴目前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四条:一条是以三星等传统通讯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通讯的智能穿戴产品;一条是以耐克等传统运动娱乐企业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定位、运动娱乐的智能穿戴产品;第三条则是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的路径,就是基于眼镜类的虚拟现实或沉浸式的智能穿戴产品;第四条则是以移动医疗为主的可穿戴设备路径,就是基于血压、心率、血糖、新陈代谢等方面的监测。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探索在不断加深。但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可穿戴产品在第一、二条路径上的商业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是距离商业化的普及还是没有概念来的火爆。

2、火爆并非来自于消费者需求

可穿戴产业的火爆这个现象似乎与曾经电子商务产业火爆有着类似的影子,曾经电子商务的火爆,除了产业发展趋势因素之外,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来源于资本推动的力量,除了各种基金资金的支持外,另外还有大批的煤老板进入;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技术工程师的推动,一些技术工程师希望借着技术优势进入。今天回过头来看,成功与活下的没几个,这是神马原因呢?我总结的结论就是,一方面是资本不熟悉产业的商业化路径;二是技术人员比拼技术,缺乏对商业化需求的了解。不论是哪方面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对产业商业化路径不熟悉。

今天来看智能穿戴产业火爆背后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来自于这两方面,一方面是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的投资渠道相对有限,加之移动互联网的整个浪潮,科技巨头的进入,以及媒体的关注,这些要素就促使了一些资本流向于可穿戴设备产业。这些资本的流向大致可分为两条路径:一条是公开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在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上的相关公司进行支持,其中以概念股为主;另外一条是VC资本的支持,主要是对一些创造业团队,或者说是对一些有想法的团队进行支持,主要以终端产品的创业概念为主。

另外一方面则是受国家鼓励大学生以及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政策的影响,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已呈现饱和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浪潮趋势的影响,促使一部分创业人群进入细分、垂直市场挖掘风口中的商业机会。

从目前智能概念在资本市场以及媒体领域的火爆,再结合商业化的应用接受度与普及情况来看,显然智能穿戴产品在商业化的实施路径上已经产生了偏差。以谷歌为例,我一直谈谷歌不论是怎么收购,其本质根本就不是为了所谓的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而是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它大数据帝国的地位,其次谷歌不断的收购是为了资本与产业探索的的需要。

再以三星为例子,三星是典型的商业路径依赖的结果。由于三星在通讯领域的成功,它就将这种技术思考,直接从手机搬到手表上,然后附加一些探索性的性能。在三星的第二代智能手表产品还未推出之前,我就曾对其下过结论,不会在商业化方面获得很好的成功。这就是一部分以通讯为代表的企业,很难摆脱商业决策的路径依赖思维。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不论是哪种情况的进入与支持,显然市场的表现情况都未能达到各方预期。这其中不仅是投资人、创业人员,包括媒体、消费者等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其热情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

3、站到风口或许是因为她

可穿戴产业的爆发几乎可以用一夜之间来形容,如果真正的需求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到底是什么风让可穿戴设备突然之间站到了风口之上。这要从两个层面去观察,一是产业发展趋势层面,这其中主要由四个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演变,以极快的速度从传统互联网切换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一个虚拟的移动世界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存在,就需要借助于可穿戴设备进行诠释;

第二方面是包括4G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凸显出来,这在PC互联网时代,或者说传统互联网时代,可穿戴设备的价值是很难凸显出来的,我们不太可能手上戴块表然后后面拖着跟网线去跑步;

第三方面是传统IT产业链在基于摩尔定律发展,元器件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又不断的微型化,刚好在一些环节上满足了可穿戴设备微型化的产业要求;

第四方面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可穿戴设备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时代的一个关键入口,这也正是国际巨头不惜重金要挺进可穿戴设备的原因。

二是资本层面,主要也由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整个国家环境不差钱了,而且在国家层面又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并给年轻人的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第二方面是资本市场方面,也就是最近牛市之前的熊市,大部分在资本市场上徘徊的资本很难在权重股中获利,于是就转向于投资趋势产业,助推了可穿戴设备产业;第三方面是整个经济形势下行,传统产业不景气,房地产投资又遭受困境,短期获利的投资渠道受阻,促使资本转向于寻找趋势产业。

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层面的七个要素就促使了可穿戴设备成为了风口上的猪,资本、人才,以及媒体关注点都转向了这一行业,促成了可穿戴设备飞速成长。

4、有种陷阱叫盲目跟随

尽管可穿戴设备犹如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但从今天国内企业的表现来看,如果盲目的跟随国外的路径,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掉入陷阱。因为很多巨头,他所说的不一定是代表着它是真正要干那个方向。今天的智能穿戴不是比拼技术、硬件的时刻,而是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商业化路径的时刻。

面对2015年,我希望资本要冷静,技术人员要冷静,创业者们更要冷静。而我做为产业研究人员,不希望看到太多的烈士,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壮士。智能穿戴产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不是单纯的互联网产品,也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以人、设备、智能三者融合的产品。

所以不能简单的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智能穿戴产品,也不能简单的以硬件的思维来思考智能穿戴产品。而是要抓住智能穿戴的核心,就是与人绑定,并为人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只有理解了可穿戴设备的本质,才能让我们在产业商业化路径的思考中不至于迷失或踏入陷阱。

5、换个角度理解可穿戴设备

回顾可穿戴设备这两年所走过的路,似乎业内外目前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都有些局限。当然这跟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一方面从产业探索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也处于一个摸索的过程;另外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认知角度看,也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

之所以目前大部分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停留在智能手表、手环的层面,这其中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国外企业技术路线的影响,比如耐克、三星等;二是产业在商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产业链技术的限制,迫使大部分的创业人群选择了从手表环节下手。

其实可穿戴设备真正的理解是计算机技术微型化之后,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小型计算机,并不局限于人体。当然就人体可穿戴而言,也分为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可穿戴,智能手表、手环只是体表外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形态。

除人体可穿戴之外,还有给动物、宠物的可穿戴设备,给花草树木的监测的可穿戴设备,以及给工业设备所穿戴的可穿戴设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GE的工业互联网,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要素就是借助于给工业设备穿上可穿戴设备以监测其工作,而国内在工业领域的可穿戴设备起步较国外相比,稍晚了一点。这些将会是2015年,以及往后的一个重点方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定义可穿戴设备的话,那就是:“连接人与智能设备的钥匙”。这也正是可穿戴设备与手机以及其它智能硬件之间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人与物之间的数据化连接,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也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是物联网等产业无法做到的,只有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不仅是给设备戴上可穿戴以实现数据化,更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一把智能钥匙。

6、价格与价值之间引发争议

当可穿戴设备在手表、手环方面扎堆的时候,一种泡沫式供大于需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我会给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产业定义为“泡沫式的供大于需”,是因为从实际的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是需大于供,而从当前的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供大于需,因此这种非正常的供需关系就形成了短暂的泡沫现象。而在泡沫中竞争的不同角色为了获得市场,通常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价格战,或者借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瞎颠覆。

其实形成这种争议的关键在于可穿戴设备在用户购买后,普遍出现用户感觉价格大于价值,总有种买贵了的感觉。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主要出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配置错位。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定价时所思考的功能、服务、性能等,在用户实际使用中出现错位。这种错位就会容易给人带来错觉,觉得这个产业问题很大,一些产品在忽悠,其实这一方面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另外一方面是在宣传的时候,表达方式或许欠精准。

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高低的要素无非三个环节,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其中产品硬件本身的成本在同一个档次上的差异不会太大,尽管通过产品硬件本身所能获取的利润相对透明,也比较有限,但产品硬件本身决定着产品的层次以及后面两个要素的定价。

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则是决定价格高低的核心部分,也是定价高低的关键部分。同样是手环,微软最新发布的售价1200多元,结果微软的脱销了。因此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利润不是由产品本身的零部件成本决定,而是由硬件之外的价值决定。

从目前比较火爆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层面来看,增值的应用服务用户的生心理体验方面还需要发力。或者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硬件本身更多的是侧重于成本的价格定价,而后两者则是硬件之外的附加价值,体现的是价值。

而可穿戴设备的这种价值以货币形式进行体现的时候,所表现的形式就是价格。当价值要素还没有发挥出来的时候,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将会由价值关注转移到产品本身的硬件关注上。当消费者的价格决策被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时候,消费者就会从硬件成本的层面去衡量价格。比如我们去购买塑料水桶,我们的消费决策是产品本身,而非产品的价值,此时我们通常的价格高低衡量依据是塑料原材料的价格。

今天一些消费者认为可穿戴设备贵的原因显然不是价格问题,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关注点并未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价值点上,就容易在价格与价值之间产生错位。因此,在我看来,决定着可穿戴设备价格的并不是可穿戴设备的硬件本身,而是基于硬件所提供的价值。我们赋予产品的用户实际使用价值越高,价格也就越高,而产品硬件本身只是价格决策的一个基础参照,这些价值环节正是可穿戴设备产业接下来需要发力解决的方向。

7、VC不怕死的真正原因或许在这里

但不论2014年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商业化如何不给力,或者说未能给投资人带来预期,但依然无法阻止VC的继续关注。而目前在这个领域扎堆的也当属VC和创投,显然不是这些资本不怕失败,而其不怕死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

这些投资机构通常对于趋势产业和爆发力强的产业,通俗的说就是对于能给资本带来梦想的产业比较感兴趣。我在观察,发现资本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就是它是逐利性的,资本一定要获得很高的回报,要追求价值。追求价值过程当中延伸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它需要梦想,资本市场有点类似于**的游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梦想让资本能够不断的像击鼓传花一样接这个。在这两个原则下面,可穿戴设备产业刚好符合资本市场的特性。

在这个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思维很热的时期里面,我总结了一下,可穿戴设备核心改变之一就是用户粘度。在PC互联网的时代,用户粘度是按小时计算的,出行的时候要带着一个电脑,基本上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对着电脑处理关于平时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当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发现用户粘度又被改变了,就不是按小时计算,变成按分钟计算。而且按分钟计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走在大学的校园里面,我就发现在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候,谈恋爱两个人还是牵手的,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两个人各拿各的手机,各看各的,所有碎片化时间都被挤占了。这就看到移动互联网概念为什么这么火爆?

因为它拥有了梦想,过去说PC互联网按小时,现在说绑架用户的时候已经变到按分钟来的,小时到分钟这中间又充满了无限的商机。到了可穿戴时代,就不是分钟了,这时候就按秒了,戴在你身上,以秒为单位来计算时间粘度。这时候就给资本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穿戴设备赋予了互联网产品的物理属性,让它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在我们身上使用的互联网的一个产品。这两方面在我看来是吸引资本大举进入的关键要素。

智能穿戴产业2015的发展方向

尽管2014年的可穿戴设备发展之路充满着争议,其中有国外机构的报告分析认为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会出现回落。而对于这些报告,其实我很少引用,主要是因为这些报告也并不准确,并不能反应整个行业,尤其对于中国市场判断的参考价值并不大。在我看来2015年可穿戴设备较2014年至少会呈现30%的增速成长,并不存在回落一说。而我这样判断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1、产业链逐步成熟,这将会推动可穿戴设备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2、创业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摸索,已经为产品商业化积累了一些经验;

3、消费者对于智能硬件时代的来临有了更包容、开放的心态;

4、资本会继续聚集,尽管受权重股的崛起在短期内会出现一些资本波动,但长期来看趋势具有不可阻挡的成长性。

5、细分市场将会呈现爆发式的延伸,这将推动可穿戴设备产业扩容。

2015年可穿戴设备的八大趋势

趋势一:资本市场将会出现震荡。

尽管最近权重股有所发力,但出现了一定范围的震荡,这种震荡对于概念股而言将面临比权重股更为刺激的鼓局面。但不论股市如如何调整与震荡,面对2015年,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国家是希望股市有所好转。因此,2015年将面临股民信心与国家信心之间的较量,这种博弈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震荡。

而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一但权重股获得复苏,至少短期之内资本会大规模流向于权重股。原因很简单,相比于概念股而言,权重股如果能获得复苏,其回报相对于概念股更为实在,也更为稳剑而一旦权重股的复苏步伐有所减缓,或者复苏乏力,盘旋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本必然会再次寻找风口,借助风口的力量“吹大”概念股的价值。

但依据我的分析与判断,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股将会是前抑后仰的趋势,也就是说上半年会有一个休整、振荡期,下半年会升温。而我这样判断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国家经济形势,这方面不做具体展开;另外一方面是基于产业链的情况,也就是说上半年一些产业链的产品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但随着上半年相关产品、技术的推出与导入,在下半年会有所表现。

而对于经历了2014年风口的可穿戴产业链概念股而言,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在产品、技术上采取实际行动,如果没有借机将单纯的概念股转换为成长性概念股,在2015年的资本市场上将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同样,对于已经在2014年的风口上抓住了机会,并付诸于行动的可穿戴产业链股而言,2015不必担心短期震荡,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将会带你飞的更高。

趋势二:行业将会趋于理性。

2014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激情澎湃”,不论是媒体、投资人、创业者,还是科技巨头,对于可穿戴设备都显的比较亢奋。但从整个2014年来看,整个关注度有所波动,也就是说上半年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持乐观态度的比例大于下半年。最直观的可以通过两个维度的表现观察可以发现,一是媒体;二是投资人,在下半年都开始趋于平稳。

而201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大趋势在我看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理性”。不论是投资人的鞭策,还是创业者的成熟、冷静,都会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化。而从市场的大环境来看,可穿戴设备依然会延续2014年的火爆,资本市场也依然会看好可穿戴设备行业。但对于创业者而言,资本关注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需要把持到位,否则容易让自身的创业陷入被动。

当然理性并不局限于资本与媒体。从技术层面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将会朝着垂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传感器、芯片等不仅会推出专属可穿戴设备的方案,并且会针对于可穿戴产品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类、眼镜类、衣服类、医疗类等,将会推动可穿戴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技术将会超越摩尔定律进行跨界组合创新,如我在《跨界融合让传感器发展超越摩尔定律》一文中所写,关于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仅与芯片融合,而且一定会与人工智能融合。

从产品层面来看,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往两个极端路径发展。一条是聚焦细分市场,用聚焦思维方式聚焦用户、聚焦功能,推出极致、简单、精准的产品;另外一条是继续在理想国中与国外巨头比拼技术,或者是模仿再创新。但在商业化路径中,显然第一条路径相对会走的更容易。不论选择哪条路径,对于可穿戴产业的培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针对于细分人群可穿戴设备的推出与应用,尤其是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发展,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将由模糊转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经历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之后,从用户层面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从产业层面积累了经验。其三,可穿戴设备将从科幻片走入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较2014年将获得显著提高,并且会更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设备。

趋势三:硬件碎片化进一步加剧。

尽管谷歌、苹果等都纷纷为可穿戴设备推出了系统平台,行业内对于可穿戴设备基于系统平台的生态圈发展模式也普遍形成共识。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是否会进入系统平台应用年,这或许是业内外关注并讨论的话题。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在硬件方面随着产业应用的延伸、扩展,以及垂直、细分市场的挖掘,产品品类将会较2014年有更大幅度的扩充。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服饰、鞋子、眼镜、远程医疗、金融支付,以及与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打通的可穿戴应用产品将会不断出现并分化。而随着产品品类的扩充,在缺乏系统平台的统一环境下,随着而来的就是硬件碎片化情况的加剧。

随着2015年硬件碎片化的进一步扩散,至少将从两个层面推动系统平台的应用。一是不同厂商之间的硬件、软件标准不统一,而不断分化、延伸的可穿戴设备会给用户带来困扰。也就是说,当用户选择不同厂商不同产品时,由于应用系统的差异化将给用户的硬件应用管理工作增加烦恼;另外一方面是日益增加的硬件碎片化将导致采集的数据也将呈现碎片化,这对于依托将人体生命体态特征数据化的可穿戴设备而言,无疑影响了其价值最大化。并且在2015年随着智能硬件碎片化的加剧,对于这方面困扰的讨论将会成为一个焦点。

趋势四:设备互通将会是趋势。

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厂商心中都有一个生态圈的梦想,尤其在标准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设备领域,各自都希望能够依托自身的核心产品进行延伸,形成自身的标准王国。

而随着产品的增加,以及用户接受度的增加,可穿戴产品将不会再局限于人手一只表的层面,可能开的汽车、用的门锁、穿的鞋子、睡的枕头等都会出现在同一位用户的生活中,此时用户对于一些基础部件,比如充电器、充电端口等都将会有强烈的统一需求。

因此,在我看来2015年不仅是不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充电器、充电端口会趋于统一,同时对于数据传输,以及交互控制也会探索统一。而要想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价值最大化,无疑让设备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互动才是王道,因此在2015年,不仅是硬件持续爆发的一年,更关键的是在硬件爆发的同时,对于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将会是业内重点思考的问题。

或许会在终端产品中以标准配置的形式实现,或许将由可穿戴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技术实现,或许将会延伸出专业的公司解决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问题。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2015年可穿戴设备之间一些基础部件的统一化,以及设备之间的互通将会是一个趋势。

趋势五:行业标准将继续探索。

任何行业的存在与持续发展必然会依附于标准,这也是消费者信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尽管目前也有一些组织、机构在积极探索,试图建立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但2015年要想标准落地,基本不太现实。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行业标准的制定一定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权威性、指导性意见,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一个行业的标准一旦确定,就意味着该行业的产品开发将以标准为基矗同时,一旦标准建立之后就不能随意更改,因为在该行业内或准备进入该行业的创业者们在根据该标准进行产品开发时,从产品设计、开发、试产、营销等全流程形成闭环需要1-2年的时间周期,一旦标准在这期间改动,毫无疑问将会对行业带来巨大的波动与影响,这也就是标准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原因。

但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由于其产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不论是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亦或是产业链上的一些关键技术,都处于不断探索、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一个技术并不稳定,还处于日新月异发展阶段的产业来说,建立标准为时过早。不要说可穿戴设备,就是目前大众认知度相对较高的LED照明产业至今都无法形成落地的行业标准,原因就是LED芯片技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标准难以准确的界定一个参数。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短期内不可能推出所谓标准,就是一些机构强行推出,最多只是个乌龙的玩笑而已。尽管行业标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之内都会处于缺失状态,但这并不影响可穿戴设备的认证、监测。

对于一些通讯类产品,将会借助于通讯的认证方式进行;对于一些大众消费类产品,将会借助于3C认证方式进行;对于一些行业细分、专业性的产品,将会依托所在行业的一些认证方式进行。

趋势六:垂直细分将会是主流。

正如我之前所说,可穿戴设备并不局限于这只表,尤其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认为这一年将会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细分年。

从人群维度看,女性市尝老年市尝年轻人市尝学生市尝儿童市场都将大有可为;

从行业维度看,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通、移动医疗等方面都会出现机会;

从用户维度看,健身、跑步、登山、驴友、减肥、游戏、成人用品等垂直化领域将大有机会;

从产业维度看,宠物、工业、环保、工业4.0等领域将会有所发展;

从产品形态维度看,继智能手表、手环之后,智能鞋子、智能服装、智能眼镜等方面将会是2015年的一个重点市常

在经历了2013的探索,2014的试错之后,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回归到垂直、细分的发展方向上,不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将会开始形成。

趋势七:移动医疗将发力。

可穿戴设备对于医疗领域的影响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颠覆。尤其对于改善当前的医患纠纷,以及有效配置本身就短缺的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不断形成,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加之一些医疗诊断方式的电子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开始逐渐显现出其市场潜力来。

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按照GSM对移动医疗行业测算标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占比约39.83%,预计到2017年,仅中国的可穿戴便携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将接近50亿元。

可以预见,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将会朝着“智慧医疗”的方向进行发展,因为,在医疗的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都将全面开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爆发,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也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传统的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全面颠覆。

随着医改呼声的高涨,以及政府改革力度加大,目前最大的障碍,也就是玻璃门现象将会有所改善,从而进一步为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释放出政策红利。此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诊治资源之间巨大的矛盾,将有效助力改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密集,医疗资源稀缺的国家。

后记:发布了《智能家居产业2015年度预测报告》和《智能硬件产业2015年度预测报告》两份预测报告后,一些读者问我为什么不出带数据的报告。今天借此,年度的最后一份报告就这一问题做个阐述,一方面是由于本人的资讯有限,无法精准掌握这个产业的全球数据;第二方面是如果引用一些数据,目前所发布数据的一些机构的行业数据与预测数据也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产业而言,对于行业发展问题的总结、剖析,以及对接下来方向的思考在现阶段或许是当前更为重要的事情。

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一日新月异的产业,又具有广泛的创新、应用空间,因此要对这一产业做准确的剖析与预测,这并非易事。而我尽可能的去思考、剖析,希望能给大家一个相对客观、清晰的认识。尽管本文完稿后也发现文中或存不足,主要是由于自身水平所限,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的理解也不够透彻,洋洋洒洒近万字,这对于解读一个产业而言并不全面,只为抛砖引玉。对于一些阐述不到位的地方,欢迎大家完善、补充。不论好坏,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